推荐家长与师生阅读3097:教育最大的智慧:允许孩子带着缺点奔跑
原创 崔同学洞察 崔同学洞察笔记 2025年03月11日 17:17
记得琪琪上幼儿园时,我去参加家长会,老师让我们给孩子打分,很多妈妈都细数起孩子的不足:“85分吧”“70分吧” 当老师把孩子们给父母打分的视频放出来时,很多妈妈当场泪目...... 孩子们扬起稚气的小脸,骄傲地回答“我给妈妈打100分!” 在孩子的眼中,父母都是完美的,而在家长眼中,孩子却有着很多的缺点,十全十美的都是“别人家孩子”。
大家好,我是崔同学,欢迎来到我的洞察笔记。 一位粉丝向我倾诉: “孩子写字歪歪扭扭,我每天盯着他练到深夜;
数学题错一道,罚抄十遍;
说话声音小,逼他在人前大声朗诵……
可孩子越来越沉默,成绩反而更差了。”
展开剩余74%我反问:“若你每天被上司揪着错处骂,你还愿意上班吗?”
她愣住了。 教育不是修剪盆栽,非要砍掉所有“歪枝”才叫完美。
真正的教育,是让孩子带着缺点奔跑,在奔跑中长出自己的力量。
01. 越较劲,越消耗:你剪掉的是翅膀,不是缺点
心理学中有个“白熊效应”:越是强调“不要想白熊”,人越忍不住想。 教育亦是如此。 你每天念叨“别粗心”“不许懒”,反而把缺点焊死在孩子的认知里。 我记得看过一个纪录片,叫什么名字记不清了,就记得片中有个男孩,因父亲常年指责他“没毅力”,彻底摆烂: “你说我不行?那我就不行了!” 缺点不是钉子,非要锤平;它是种子,越压越要破土。 美国教育家约翰·霍尔特曾说:
“当孩子知道你在观察他的错误时,他会把80%的精力用来掩饰,而非改正。”
与其做纠错专家,不如当观察者。
孩子写作业慢,可能是逻辑缜密。
上课走神,或许是想象力在飞驰。
缺点背后,往往藏着尚未显化的天赋。
02. 缺点,是孩子与世界的谈判桌
童话大王郑渊洁小学时,因写作文《早起的虫子被鸟吃》被老师羞辱“滚出教室”。 父亲没有逼他认错,反而说:
“孩子,我来教你。”
那些被学校盖章“叛逆”“古怪”的缺点,成了他日后创作的核心竞争力。 神经科学发现:
儿童大脑的可塑性,藏在试错而非修正中。
比如多动症孩子,在编程、艺术等需要高专注的领域反而表现出色;
“敏感爱哭”的孩子,共情力远超同龄人。 教育不是消灭缺点,而是帮孩子找到与缺点共舞的方式。
就像非洲草原的角马——
幼崽生来腿短跑得慢,但正是这个“缺点”,迫使它早早学会预判狮群动向。
缺点,是进化留给孩子的谈判筹码。
03. 顶级父母,都懂得“留白教育”
漫画家蔡志忠的童年,是在“不较劲”中度过的。
四岁不会数数,父亲却说:“没关系,你喜欢什么就做什么。”
十五岁辍学画漫画,母亲只问:“你确定能养活自己吗?” 这种“留白”,让他专注热爱之事,最终成为大师。
他直言:
“父母最该做的,就是忍住修剪孩子的冲动。野草自己会找到长成草原的路。” 具体怎么做?三条铁律: 1. 把“你必须改”换成“我好奇为什么”
——孩子撒谎,可能是在维护自尊; 顶嘴,或许是逻辑思维强的表现。 2. 用优势视角灌溉缺点
——写字潦草?夸他“效率高”; 做题粗心?赞他“敢于尝试”。 3. 创造容错环境
——李玫瑾教授说:“孩子犯错时,你的反应决定了他是否愿意继续信任这个世界。”
最后划重点 Key point”
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“60分妈妈”概念:
足够好,而不是完美。 教育亦如此。
允许孩子保留20%的“毛病”,就像国画中的留白——
那空白不是缺陷,是呼吸的空间,是未来无限可能的画布。 点个爱心,转发给那个正在为孩子缺点焦虑的家长:
少一份较劲,多十分可能。
发布于:湖南省